返回
丝路资讯
推动国际友好城市合作走深走实
2024年6月7日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也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作为我国城市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资源渠道与平台,国际友好城市合作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增进中外人民相互理解与友谊、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进一步织密友城网络,推动友城合作实现更好发展,意义深远、适逢其时。


新时代国际友好城市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省及港、澳特别行政区)已经与537个城市以及五大洲145个国家的592个省(州、县、大区、道等)和1842个城市建立了2999对友好城市(省州)关系。一直以来,国际友好城市合作始终坚持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打好友好城市合作牌,发挥友好城市平台作用,已经成为多数省份和城市对外开放的重点选项。


       一是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搭建。国际友城工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金砖国家合作等国家战略部署,形成全方位对外交往网络,推动了友城间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


       二是国际化经贸往来高地有效打造。近年来,诸多友好城市在经济贸易、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已由初始阶段的感情型友好关系逐步发展成为以经贸合作为主的新型友城关系,形成了许多典型案例。


       三是国际化人文交流品牌深度塑造。友好城市有助于架起双方政府部门、院校、机构、文化团体、媒体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开展互访、学者进修或交流、学生交流、大型展览、专题培训班以及大型国际活动如艺术节、电影电视节、旅游节来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相应打造了一批享有国际声誉的交流品牌。


       同时要看到,适应全球化新趋势新情况,国际友好城市合作水平和质量尚有提升空间。比如,目前友好城市之间互访多、详谈少,合作方面磋商多、落地少,社会文化领域交流频繁、经济往来和市场合作偏少;交流交往宣传推介城市的作用明显,聚焦城市定位、衔接服务新时代城市发展的目标任务少;结对式单一型友城合作多,综合性组团型友城合作少等。这些方面正是新征程上深化友好城市合作需要发力的重点方向。


充分把握国际友好城市合作新的历史机遇


       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国际友好城市工作开辟新境界。2014年,习主席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城市外交”,要求大力开展国际友好城市工作,促进中外地方交流,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2023年,习主席在向第五届中美友城大会致信中指出,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是深化中美人民友谊、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载体。新征程上大力发展国际友好城市事业,必须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根本指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乱局中寻找城市合作的良机,实现城市“国际范”和“本土味”的有机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为国际友城合作提供全新命题。城市作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枢纽的地位越发凸显,在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和影响对外开放合作方向的作用日渐突出。全球已有多个国家以结为国际友好城市为起点,通过政府机构、社会组织、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等多元主体采用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城市外交。另一方面,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未来将会有更多中国城市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发挥自身产业的比较优势,基于国际友城网络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主导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文明链,代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大声音。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国际友城合作打开新空间。在“一带一路”的总体框架下,从地方合作层面开展友城合作具备半官方外交的天然优势,有助于增强两国民意基础,充当两国关系的“润滑剂”。以友城合作为平台,不仅有利于消除文化隔膜,增进城市互动,提高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度和异域文化的认同感,而且能为后续以企业为主体深入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等商业往来提供稳定基础,强化双边和多边利益纽带,实现友城间的合作共赢。


着力推动国际友好城市合作开启新篇章


       积极落实“三大倡议”。在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的指引下,以共建国际友好城市为抓手,不断增进城市友谊,推动构建城市发展联合体。第一,要顺应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国际友好城市生动展现中国发展模式的独特优势,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城市提供发展范本,同友城一道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红利。第二,要以全球安全倡议指导国际友城交流,通过协商对话共同面对困难挑战,不断提高城市韧性水平。第三,国际友好城市应率先担当全球文明倡议的践行地,为世界不同文明间沟通交流搭建平台,并在城市中充分展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利用实施“八项行动”的契机将双边友城关系向国际友城网络转变。不仅要加强友城间“一对一”联系,更要推动中国城市加入跨国城市网络,实现在全球问题(如ESG、科技等)上的共谋共治,强化多边机制的作用。同时,推动“一带一路”友城共建从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更多向制度规则的“软联通”、城市人民的“心联通”上转变。这就要求国际友城合作不仅仅要注重基础设施投资等硬实力的提升,更要在环境、科技、政府治理、文化等“软实力”领域搭建平台、形成机制、打造品牌,用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推进友城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为“一带一路”的新十年谱写城市合作的典范。


       完善国际友城工作机制。始终以服务中央和国家总体外交、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需求为宗旨,强化央地协调机制,联动世界城市日、国际旅游节、国际博物馆日、中国品牌日等国家重点外事活动,增设特别环节或专题活动,不断凸显友城元素。增进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盟与世界城地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国外友好城市联盟、行业协会商会等国内外机构、团体的沟通交流合作,基于友城网络打造城市推介与交流交往主阵地,积极参与各项国际事务,增强全球叙事能力,提升友城网络质量,扩大城市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充分激发企业、智库、媒体等社会各界的对外交往活力,不断优化友城人员入境的相关政策措施。主动提高城市涉外事务的风险预防能力和处理能力,为国际友城事业提供坚实保障。


文:李鲁 陈彦麒(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