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入新的十年。十年来,中国同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截至目前,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面向新十年,如何为出海企业赋能是业界关心的话题。6月13日,由《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和中经传媒智库主办的“中国商业20年跃迁与创变引领新商业文明”2024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在北京开幕。
在“新出海·新世界—共享出海新机遇”主题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总编辑,《商学院》杂志总编辑季为民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新阶段,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是企业家在新时代新征程需要面对的实践命题,也是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在论坛上,由《中国经营报》、中经传媒智库、北京大学东盟国家研究中心和北京道可特律师事务所联合策划的《中企出海“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行动指南》(系列报告)正式发布,这为出海企业提供了技术指导。
作为中企出海的“第一站”,系列报告首推“东盟专辑”,并以“1+10”为架构,全视角呈现了中国—东盟在政策—产业—生态等方面的共建共享成果。
季为民介绍,“1”主要立足中国的“政策动力篇”,该部分主要梳理了2013—2023年十年间从中央顶层设计到部委及地方省市出台的共建“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在653份政策文件中,“基础设施”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这表明,过去十年,基础设施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最优先领域,也拥有最直观的成果体现。
“10”则聚焦东盟十国,包括老挝、越南、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文莱、印尼、菲律宾。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雅万高铁、“两国双园”等一大批合作项目促进了区域增长,随着RCEP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深入推进,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将持续走深走实。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2.5%,其中对东盟投资增速为36.7%,大幅高于整体增速。
不仅如此,中国还与东盟10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与柬埔寨、老挝、越南等国签署了产能合作文件,共同建设了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泰国中泰罗勇工业园和中马、中印尼“两国双园”等产业园区,双方产业链供应链连接更加紧密。
截至2023年7月,中国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过6500家,双向投资额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中国正迅速成为东盟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国之一。
季为民表示,借共建“一带一路”之势,得开放之利,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产业形态逐渐从工业化向数字化转变,中国企业也加快了出海进程。
据悉,在制度型开放合作模式下,中国—东盟新兴领域合作方兴未艾,发展潜力巨大。超大规模市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高度互补,深度产业分工,中国和东盟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框架下深度融合发展,正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季为民说,“东盟专辑”面向2024年,内容围绕现行法律制度、法律风险、防范对策、相关案例评析展开,并按法律位阶提供最新的法律清单。
与此同时,为助力企业综合考量因时而变的内外部环境,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区域布局和产业链重塑,《中企出海“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行动指南》(东盟专辑)也将出版发行。
未来,系列报告也将进一步围绕中东、中亚、拉美、非洲等共建“一带一路”地区,发布“行动指南”。
季为民表示,面对新十年和新征程,每一位企业家都是未来的创造者,“行动指南”不仅聚焦中国企业砥砺前行的十年,更是锚定充满机遇的新十年。“在共建一带一路新十年中,我们也将携手各方努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经营网